首页 > 中文版首页 > 联系我们 > 康育义山水画艺术主页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架设金桥的人
——记南京大学著名地质学家、山水画家康育义教授

撰文 庄永章 孙仁歌 图片供稿 康 锐


引子

我走上绘画道路纯属偶然,若无1965年那场病后休养的拜师学画,则断然与绘画无缘。

我自豪自己是山里人。戴云山的熏陶使我对大山独有情钟,对山水艺术有天然的理解能力。

我有一位好的启蒙老师。先师许公泽擅长山水画,尤善米氏云山,他功力深厚,深谙画理,令我受益匪浅。

我有幸学习地质学。对山脉的形成与变化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地质学给我理性,是我进行艺术创作的武器。

我庆幸有更多的机会。身为南京大学之一员,国家要求我们肩负更多的责任。四十余年的地质教学与研究工作,使我有机会赴云贵上天山,走洞庭越大洋,到常人难以到达的地方,领略祖国山河之壮美,探索地质学与中国艺术之结合。1985年开始,我投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建设,在参加旅游资源考察工作中,进行心师造化,搜妙创真,为实现地质科学与旅游、山水艺术三者之美妙结合而奋斗,试图开拓一片新天地来。

—— 康育义 1997:《写在旅游风光画展之前》

其学

在求学、治学漫长的道路上,康育义一贯秉承严谨、求真、开拓、创新的理念。他把地质科学、自然审美,旅游建设与山水艺术紧密结合起来,开拓山水画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道路,进而创立文理交叉的新学科——“山水地质学”(Artgeology),这是他在地质科学与山水艺术科学上的最大贡献,他由此被誉为“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架设金桥的设计师”,并荣获地质学与美术学两个学科教授的资格。

康育义,字山岩,号戴云山人,1937年9月6日(农历七月三十)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玉西村。坑仔口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山脉腹地,村子四周千米高山环抱,是一个只有百余户人家的小山村。他的童年在家乡坑仔口中心小学读书,后又考入永春毓斌中学初中部(即现今永春三中),高中考入永春一中就读。1955年康育义以第一志愿第一学校考入南京大学(即前中央大学)地质学系。经过四年系统学习和严格训练,于1959年夏毕业。大学毕业后的康育义留校担任助教,从事地层与古生物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文化大革命前,他曾担任《古生物学》、《地史学》、《微体古生物学·介形类》的教学工作。文革后,他又开拓新的教学领域,先后开出《古生物地史学》、《中国书画》、《生命起源与进化》、《自然审美基础·山水地质学》等自然科学及全校文化素质课程。由于康育义治学严谨认真,教学开拓创新,广受莘莘学子的欢迎与崇敬。1978年文革后恢复评职称,他晋升为讲师。1987年被评为副教授。1985年始,他把主要精力投入旅游资源研究,结合旅游资源考察,康育义大胆地将山水画与地质科学相结合,开创了旅游风光绘画新方向,进而创立了《山水地质学》。从此他找到了山水画的发展方向和归宿点,他的画风也由此为之一变。他在师古法的深厚基础上,以造化为师,悉心探索多种新画法,力求尽可能地在作品中反映出各旅游山水景点的地质地貌特点,而又不失山水画的意境和气韵,追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山水地质学”成为一个突破口,终于使他多年辛劳分头前进的科学与艺术事业打通隔膜,融合为一个整体。这一创举受到了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东南大学著名画家李剑晨、南京博物院书画鉴定家许莘农等前辈的热情鼓励和赞赏。匡老对康画的评价是:“中国山水画与地质科学相结合之作,有令人生意趣盎然之感”(1987)。1994年九十四岁的李剑晨教授在观看康的新疆考察作品后,欣然题长诗相赠。诗中热情称赞道:“……建设祖国,开疆拓地。康君为国,作人先躯。劈荆斩棘,直入腹地。尝尽艰苦,绘图作记。历尽艰险,初衷不逾。愿广宣扬,为后世师。”时年七十八岁的许莘农先生,在《贵州旅游资源考察风光绘画集》“跋”中写道:“今天看到康育义同志《贵州旅游资源考察风光绘画集》,方知科学化的绘画艺术与艺术化的科学地质研究,居然可以兼容并包。画家毕业于南京大学,专工地质学,独能通过灵心妙手,在贵州实地考察中,将奇特的喀斯特地区的山水岩石,摄归尺幅,顿令使科学性与艺术性由枘凿而趋于水乳,顿令绘画界璧合珠联,初呈异彩,这一草创过程,值得世人注意。”(1989)

前辈的肯定和支持,更加坚定了康育义创业的信心,促使他进一步将地质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绘画与电视艺术诸多学科融会贯通,交叉渗透,采用创作、著述、编导等多种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系统研究。二十多年来,硕果累累,已出版著作十部,其中《贵州旅游资源考察风光绘画集》、《特克斯旅游资源考察画集》以及《福建永春旅游风光》等科学—艺术专著三种,另有《康育义山水画艺术展》多媒体光盘四集问世。编导旅游资源考察电视记录片两部。举办了贵州、特克斯以及“康育义旅游风光画展”等大型个展,为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97年,“山水地质学”首先在南大地球科学系开课,1998年,被南京大学教务处列为全校文化素质教育课,这对康育义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这说明他所创立的“山水地质学”不仅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可,而且也为大学教育所接纳,这正是康育义渴望已久的结果,同时也为南京大学文化素质课平添了一道新景观,受到普遍欢迎。2003年《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一书写作完成,这是他38年苦心经营的结晶,是对自然审美与中国绘画理论建设的重大贡献。这一创新成果的出现,立即引起业内权威人士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南京大学副校长、地质学家王德滋教授指出:“山水地质学是一门文理交叉的边缘学科,由南京大学康育义教授首创。山水地质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是:将绘画艺术与地质科学融为一体,既探索在各种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山川形态的美学内容,又从地质学角度考察各种景观艺术美应具备的地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水地质学这门学科称得上是自然审美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引自王德滋:“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序一”)著名美术史论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博导林树中先生则指出:“《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一书,是康育义先生经历38年的努力探索与积累才写作完成的。这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科学与艺术交叉渗透的新成果。它开启了中国绘画理论研究的新篇章”。林教授详细历数该书的特点和理论创新之后,指出:“《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一书所有理论上的构建,回答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科学依据,解决了中国山水画的生活来源、创作方法、艺术转换,以及作品欣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视角独特,观点新颖,填补了中国山水画理论研究的空白。”(引自林树中:“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序二”)

在源头艺术方面,康育义也进行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取得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其中,“论龚贤画的山水地质学特征”、“论河姆渡原始艺术的美学特征,兼论中国绘画南北差异之起源”、“河姆渡文化‘五叶纹’研究”、“论贺兰山岩画分布特征与地质条件”、“试论古塞族人的风水观与墓葬岩画”等论文,“视野广,视角独特,观点新”,在国内外都有较大影响。例如,他在《论河姆渡原始艺术美学特征,兼论中国绘画南北差异之起源》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绘画南北差异的源头不是唐代,而是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北方仰韶文化和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陶器绘画中就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了。”他以实物对比,令人信服地推翻了明代董其昌的“始于唐”的南北宗理论。不但如此,康育义还运用文理交叉研究方法,从河姆渡原始陶刻艺术里提取诸多信息,提出许多新观点新发现。例如:(1)他发现“五叶纹陶片”上的“五叶纹”,其形态与现今的姜黄、水田七比较接近,因此推断这块五叶纹陶片,既是中国最早的盆景,又是最早中草药起源的有力证据;(2)他认为“鱼禾纹陶盆”(即考古界所称的“鱼藻纹陶盆”)上的“鱼禾纹”,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个秘密:早在七千年前浙江河姆渡一带,人们便有在水稻田里养鱼的习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七千年前就已经有生态农业;(3)他还对“刻花陶块”上的花纹进行考证,认定那是一幅经过周密构思创作出来的图案画,而且是一幅以描绘当地亚热带森林景观为特征的图案画,这是已知最早的一幅森林景观图案画,堪称中国第一,世界之最。在南京博物院主办的“ˊ89中国东南沿海古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这篇论文,被会议学术组评选为开幕式大会报告。

《论贺兰山岩画分布特征与地质条件》一文,是他专门为新德里全球岩画专家会议而写的。1991年10月,他应邀到银川参加“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在会上他作了“贵州北盘江岩画初探”的研究报告,引起中外学者的注意。同年12月,参加这次会议的印度学者N. Saraswati 教授写信给康育义,正式通知他已被英·甘地国立艺术中心主任批准,聘请他为英·甘地国立艺术中心顾问(Resource Person of IGNCA. India)。1993年11月,康育义应英·甘地国立艺术中心邀请,赴新德里出席全球岩画专家研讨会。他在分组大会上做《论贺兰山岩画分布特征与地质条件》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康育义对贺兰山岩画的时空分布特征,地质条件,地质环境与岩画创作的关系,岩画创作类型,创作时代分期,古贺兰山人哲学观与宗教信仰的演变,贺兰山区域古气候环境变化与人文、社会及经济型态的变化发展的关系等等,都作了全面的阐述,并辅以大量的图像,引起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很荣幸,那天上午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夫人索妮亚·甘地也到场与会,会后还与康教授交谈,合影留念。印度国家电台还对康育义教授进行录音专访。七年后,这篇已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被视为贺兰山岩画研究的经典,被收入《2000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论是进行艺术创作,还是进行理论研究,都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康育义说:“我没有进过艺术院校,既要在艺术科学上有所涉猎,又要在自然科学上打拚,人家走一步,我就要跑三步,才能赶上人家的水平,我走的是一条很辛苦很累的路”。然而,康育义既已认准了目标,就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没有时间他就挤,他起早贪黑,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他走的是一条“以理养文,以文促理”的道路,就是利用理科出差开会,带学生野外实习的机会,进行沿途写生。他在火车上画窗外风景直至黑夜降临;在汽车上他默记沿途所见,到达驻地立即移植于宣纸上;在轮船上他登上船顶(经船长允许)尽情的泼墨挥毫;甚至在飞机上也不放过,他凭舷窗俯瞰大地,用笔记本勾画出眼前的奇丽壮阔的大千世界……。《西南行写生集》(1976)、《赣西北写生集》(1981)、《苏皖行》(1983)、《大别山行记》(1983)、《故乡厦门行记》(1985)、《溯江行》(1982)、《川峡行》(1982)、《杭州西湖风光》(1987)……都是在科学旅行沿途写生或驻地放弃休息搞出来的。二十几年来他始终紧盯住目标,争分夺秒,欲把文化大革命损失的时间夺回来。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为一时名利得失所干扰,经过长期奋斗,文理开弓,收获丰盛,硕果累累,终于在1997年他六十岁时获得了地质学与美术学双学科教授的资格,成为南京大学(可能也是全国)目前唯一同时获此殊荣的文、理教授。

康育义编撰出版学术论著有:《古生物学》(上、下册,合著,地质出版社,1982年);《历史地质学》(合著,地质出版社,1991年);《生命起源与进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地球大事演义》(上海少年科学,1985年);《沧海桑田话江苏》(合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南京大学出版社,待出版);《黄果树区域旅游资源研究》(合著,上海教育科技出版社,1990年);《贵州旅游资源考察风光绘画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康育义特克斯旅游资源考察画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福建永春旅游风光》(南京出版社,1997年)。主编:《南京大学书画荟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百年校庆·校友书画集》(南京大学,2002年)。

康育义脚跨文理,知识广博,学术严谨,才华横溢,著作颇丰,绘画独特,是一位在科学与艺术实践中涌现出来的闽南才子。


其画

翻开厚重而精美的大型画册《江南名家书画选》,眼前就仿佛推开了一扇澄明而静宁的窗口,让人从中领略到了一个江南艺苑精品陈列——朱屺瞻、钱君淘、李剑晨、陆俨少、沈柔坚、沙孟海、陈大羽等艺术大家的经典著作,无一不呈现出一种静水深流之气韵。其中,康育义教授的山水画《锦绣南华》,除了充分表现艺术的山水之外,似乎还喷溢出另一道光芒,这道光芒无疑渗透着他作为一名地质学家的素质与学养。他以一支饱经科研风霜的笔描绘山川,其立意与造境又与一般甚或大师级的画家有所不同,往往融科学理性与艺术悟性于一体,写真传神,出奇生境,从而独树一帜,一领风骚。《锦绣南华》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其实,康育义并非先成为学者,然后才成为画家,早在1965年就拜许公泽为师,专攻山水画,从此就与绘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可见康育义在登上学者之路的同时,也登上了绘画之路。风风雨雨近40年来,康育义始终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倾尽自己的生命精血,终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万幅画”之誉,这也是构成学者型画家的功底所在。正如1997年林树中在《康育义画展序》中所言:“读书使他的画幅散发着书卷气,行路使他能饱览祖国的壮丽山河。因此,他胸贮丘壑,兴之所至,便以雄肆画笔吞云吐雾,与造化争奇。”这可谓是对康育义其人其画做了既真实又客观的写照。

为了在科研和艺术上探颐索隐,康育义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做一名苦行僧,在漫漫征程上孜孜以求地质科学与绘画艺术的真谛,颇有“子规夜半犹啼血”之精神。他先后赴云贵、上天山、走洞庭、越大洋,到常人难以涉足的天涯海角,一览祖国山水乃至大千世界的奇诡与神秘,从而进行心师造化、搜妙创真,终于从中悟出惊世骇俗之理,即地质科学与山水画艺术的内在品质的关联与结合的可能,于是创立了“山水地质学”,突破性地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这种蕴含着艺术美学与科学真理双重意义的新学科一经问世,就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反响。康育义正是凭借着他对山脉之形成与变化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故其山水画里无不体现这一种科学理性,却又不乏山水画艺术本身丰富的气韵和灵动。这在中国的画坛上可以说是一个亘古未有的尝试,堪称一绝,令人耳目一新。经过三十多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二十几年的大胆尝试和苦心经营,康育义取得了皇皇而煊赫的成就。1997年5月,在江苏省美术馆成功地举办了《康育义旅游风光画展》,一举收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尤为海内外画坛同仁所惊叹。香港书谱出版社社长、著名教育家、诗人、书法家梁披云先生题诗赠曰:“学攻地质,图写山川,异军突起,妙造自然”。中国美协理事、著名画家宋文治称赞其画是“雄伟险峻,奇特秀丽”。这显然是对康育义的独特精神给予了最真诚的肯定和推崇。

康育义终究是一个画家,对于地质科学的钟情和求索并没有框束他艺术创造的才情和睿智。在他的作品中,既有饱含地质科学意识的奇山异水,也有完全属于纯艺术创作而独具地质科学风骨的精品妙制。诸如《夔门》、《孔柏》、《龙头听涛》、《秋江图》、《鬼脸山》、《夜幕金鸡岭》……等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康育义的用笔及造型方面的深厚功力。《夔门》作于1981年,其画气势雄伟,似挟有风云雷电之气,但山腰水际又呈大片云起雾涌之状,空灵而含蓄,可谓刚柔相济,气势不凡,品位极高。因此,这幅画作为经典作品被选入由20世纪中华民族书画长卷编委会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百年经典·中国美术全集》。类似《夔门》这种以气势取胜的作品还有《关岭雄姿》、《黄果树瀑布》、《雾塞黄冈山》、《戴云山之晨》等等。康育义作画也经常富于变化,转换笔意,不光在造势上游刃有余,也创作了一大批意境深远、峻骨盎然的作品。如《秋江图》一画,画家巧妙敷淡墨使其淋漓成形,收到了石破天惊的艺术效果,看上去犹如乌云坠地,加之浓而复淡,又如阴阳相生相充,读来不禁让人感慨:“此画只应天上有”,真乃功夫在笔墨之外。而在《夜幕金鸡岭》一画中,画家又独辟蹊径,妙造奇趣,其节奏平缓,气息虚静,一种宁谧而如臻化境一般的夜色在画家的横墨横笔之间漫溢而出,又不禁让人为之产生无限的奇思遐想,真可谓“横墨三寸当体百里之远”。

随着岁月的流逝,康育义的绘画艺术也日趋完善,在海内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整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可以说是康育义丰收的季节,不但在艺术上不断有所突破,还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创作高峰。为了扩大交流,更广泛地听取意见,九十年代中期,他曾先后在日本、美国等国家举办书画展。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并屡屡获奖。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他沾沾自喜,停足不前。进入二十一世纪,康育义更加快了研究与创作步伐,理论上的建树,促进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他以每两年出一个多媒体光盘的速度向前奔跑。如今,他虽然退休了,但仍然担任南大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学校还邀请他继续为国内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讲课。2001年与梁披云先生在澳门成功举办“梁披云先生康育义教授书画联展”,在海内外引起不同凡响。2002年6月淮南师范学院邀请康教授去淮南,为该校艺术系师生讲学,同时聘请他为淮南师范学院名誉教授,以彰显他在艺术上的成就。

然而,艺无止境,山高水长,康育义是深谙此理的。因此,眼下他丝毫未敢懈怠,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每日里都孜孜不倦地苦坐书斋读书挥墨,心无旁鹜地沉于孤独,凝思不已,以期在未来的岁月中,在地质科学与绘画艺术之间,发现和创造更多惊世骇俗的异彩。他说:“对书画艺术而言,60~75岁之间是画家创作的黄金时期,我要牢牢抓住它!”如今,他每年元旦都要提出一年的奋斗目标。例如,2003是理论体系构筑年,2004是艺术精品年。我们由衷敬佩,并预祝他功德圆满!


其 人

康育义已快步入古稀之年。他的一生是在山野奔波、砚田耕耘的地质学家和山水画家,一位在科学与艺术之间不断探索的实践者。
康育义在繁忙的科学研究,艺术创作、教学之外,心系南京大学,一心扑在学校的艺术学科建设和对外交流工作中。二十几年来,他负责组织并领导南京大学对外重大的学术交流与展出活动,如:中日书画联展,海峡两岸书画联展等等,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其作品赴日本、美国等国家展出,亦曾作为高级礼品赠送外国总统和国家元首,并被国内外一些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笔者与康育义是乡亲,祖籍地都是福建省永春县坑仔口玉西村(笔者原名康天仁,于9岁那年被“外甥成母舅”送到晋江外婆家中,改名庄永章。作者注。)我在回故乡坑仔口时,耳闻目睹乡亲们对康育义教授的褒扬赞美之誉,特别是他个人取得辉煌成就而不忘故乡养育之恩的情结,对家乡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出谋献策,搭桥铺路,做了许多好事、实事,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中享有很好的声誉。

他对家乡永春县的贡献主要有三项:(一)1989年发现永春坑仔口盘龙山矿泉水,1991年完成盘龙山矿泉水研究,并通过国家级鉴定验收,开创永春矿泉水工业。(二)1996年7~8月对永春县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考察研究,开辟永春县旅游业。(三)1996年10月向永春县政府提议召开“永春县面向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会上提出主旨报告“发展绿色产业——二十一世纪永春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副市长,曾任永春县县长洪泽生深情地说:“这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理清了永春的发展思路,其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十分重大。”

康育义十分关心永春县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多次召集在江苏南京的永春籍专家学者共商振兴家乡大计。1996年10月,他率专家代表团应邀返乡考察永春经济,中共永春县委、县政府领导十分重视此次活动,并将康育义的发言收入讨论文集《建设闽南金桃源》。他多次陪香港热心捐助国内教育的梁良斗先生到永春一中、永春三中、永春五中、崇贤中学、华侨中学、介福中学、永春职校考察教育,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永春一中、永春三中、泉州黎明大学师生做大型报告会。康育义还极力扶掖永春县首家民营电脑科技企业——永春超人电脑研究所。

康育义现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东方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美术学教授。兼任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北京)研究员,印度英·甘地国立艺术中心顾问,淮南师范学院(艺术系)名誉教授,宁夏文化艺术中心教授,福建省永春县科教兴县专家顾问组组长,南京永春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南京闽侨投资促进会理事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共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二次,课程建设优秀奖二次,获地矿部优秀教材奖(二等)一次,江苏省科学大会奖一次,江苏省优秀电影教材奖(一等)一次,江苏省优秀电视教材奖(一等)一次。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浙江电视台、贵州电视台、伊犁电视台、澳门电视台、泉州电视台等,《中国建设》、《美术向导》(北京)等杂志,以及诸多省市报纸均报道过他的科学—艺术活动。

笔者在与康育义交往中,深被他宽大的胸襟,务实的作风,风趣的谈吐,热诚的态度,学者的风度所感染,所折服。一个在科学领域和绘画艺术二者之间均有成就又让人信服称誉者是极其之少的,但在这少之又少之中,康育义的成功让人刮目相看。笔者与育义教授的交往,屈指一算也有十几年光阴。无奈苏闽相隔千里,我们的交往更多的是一种神交,一种共同的故乡情结,它犹如小河淌水,不湍不急,不静不滞,缓慢而流长。当笔者在主持编辑《闽南儿女》丛书时,有幸将一个相知相识的康育义介绍给广大读者朋友,大概也是一种缘份吧。


2004-03-06

(本文刊载于《闽南儿女》第二辑,第81一98页。北京:文史出版社,2004。)


©2002- SuperWork.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