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首页 > 中文版首页 > 康育义主页中文版 > 康育义主页英文版

向林树中先生学习
——在林树中教授八十华诞庆祝会上的讲话

南京大学 康育义

 

今天,我们大家聚会庆祝林树中教授八十华诞,首先我要衷心祝贺林树中教授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记得十年前,南艺给林树中先生过七十岁,当时我也有幸应邀参加。在那次会上,我主要是讲林树中先生的人格魅力问题。因为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必须具有崇高的人格,否则他就不能正己正人、教书育人,不能言教身教,因而也就不能担当大学教师的重任。

从上次会到今天,整整十年过去了。十年时间,在人生旅程中不算短,也不能算太长。十年时间,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碌碌无为的,有的人可能取得一点成绩,比如创作了一些作品,发表一些论文,他们也许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但是,林树中先生这十年却做出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就是他主编著的《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共八卷)!

作家丁玲曾说过:“一生中能写一本好书就很不错了”(大意),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批判她是“一本书主义”。现在看来,丁玲说的很有道理。一个人的经历有限,时间也有限,如果能倾注全部精力写成一本书,成为他(她)的经典著作留给后世,就是大贡献。而林树中先生却有两个大成果贡献给祖国,贡献给人类文化。这就是他的“六朝艺术研究”和“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刚才周积寅同志说了,林树中先生因其开创的“六朝艺术研究”,而被誉为“林六朝”。这样一个开创性研究成果已使林老名垂青史,他完全可以享受其成。但是林老没有因此停止脚步,他仍在努力攀登,在做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搜寻流失海外的中国艺术遗珍,终于在2000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部八卷集的惊世之作。这部《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巨著,不是单纯的流散在海外的中国历代名画的汇集,而是对每幅画进行历史考证,对其作者、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这部巨著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它填补了中国历代艺术的遗漏和空白,意义重大。
林树中先生《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的科研实践,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总结和学习的。

首先,目标与行动,积累与持之以恒。收集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历代名画,在南艺美术系很早就提出来了。正如刚才周积寅同志说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俞剑华先生就提出来要收集流失海外的艺术品。从那时起,同教研组老师大家都在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问题是,大家共同关注的事,别人没办成,林树中先生办成了,几千幅彩色图片被他利用出国访问讲学的机会,一点一滴的搜集起来了。应该说这就是区别。说明在同时起步的人员中,林树中先生更孜孜不倦,更持之以恒,最先达到了彼岸。因此,他的目标与行动,积累与持之以恒的科学研究态度和作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主动的科学研究精神。搜集“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并不是国家科研项目,也不是上级委托的任务,而是地地道道的自选项目。没有经费支持,没有上级关照,出于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林树中先生牢记目标,利用出国访问、学术交流的机会,抓住空闲时间,到博物馆、美术馆去参观,拍照搜集,终于积沙成塔,化零为整,几千幅流失海外的中国历代名画收入了囊中,完成资料的原始积累。可以想象,这是何等的艰苦奋斗,不辞辛劳,默默无言的自觉科研精神。他不花国家一分钱,却办成一件世纪大事!相较而言,现今的年青人搞科研很幸福,国家有专门基金资助,省、校级也有相关的科研经费。搞项目做科研可申请经费支持。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存在的两面性。当人们津津乐道国家科研基金资助时,却可能带来另一方面的作用,就是有经费就搞科研,没经费就不搞,形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抹杀了年青人主动搞科研的精神。林老的成功范例,对我们青年一代主动找目标,找题目搞科研很有启发意义。

第三,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林树中先生的严谨科研态度是出了名的,在问题没搞清楚前,他从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他的研究成果很札实,是站得住脚的,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严谨的直接结果是研究周期较长。十几年,二十几年出一个成果,这是老一辈科学家搞研究工作常见的事。可是我们现在有些年青人却往往较浮躁,急于求成,所发表的文章很浅薄,有的可以说是苍白无力。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指出,为了追求文章的数量,把本来是个大题目,被人为的撕碎了,分解成很多小文章。这种追求数量忽视质量,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对于科研工作并没有好处。因此,我们要学习林树中先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第四、淡泊名利,追求卓越。林树中先生对科研态度严谨,处事低调,从不为自己的成果沾沾自喜,也不好大喜功。他数十年如一日,紧紧抓住题目深追深究,尽善尽美,求真创新,追求卓越。如前面提到的两个重大科研成果,都是经历十年二十年的锲而不舍研究取得的。科研的灵魂在创新,要创新就得走前人未经之途,默默无闻的探索,反反复复的推敲,绝对不可浮躁,更不是投机取巧而可得。现在有些人心情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利欲薰心,成名心切,甚至发展到抄袭剽窃之绝境,这是学术的坠落。因此,我们要学习林树中先生的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

第五、培养后生毫无私心,铸造团队一往情深。近年有许多著作,林树中先生都是采用传帮带的方法取得快速发展的。如,《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他为了培养后生,无私地把全部资料奉献出来,让后生担任分卷主编工作。这就是在他带领下,老中青结合形成团队,群力攻关的典型案例。在湖南美术出版社财力支持下,林树中《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科研团队,入住宾馆集中力量,奋战数月,八卷撰稿工作便顺利完成了。既加快出成果时间,又培养后生,更壮大了研究团队,取得很好的效果。可谓培养后生毫无私心,铸造团队一往情深。编写《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的成功经验应当得到总结和推广。

第六、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林树中先生把考古学引入美术史研究的方法也是值得提倡的。这种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既开拓了思路,又得到新的手段。他很早就与南京博物院合作搞美术史论研究,请南博的考古学家、书画鉴定家给研究生上课,指导研究生论文,打开门户,交叉研究,闯出一条新路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是当前学科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我希望林树中先生在南艺开创的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能在美术学院教学科研工作中扩展开来,发扬光大。因此,我建议在国画系,尤其是在山水画专业教学中,引入地质地貌学,特别是山水地质学,开创中国画教学的新局面。

所谓“山水地质学”(Artgeology),是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立的文理交叉新学科,是一门关于阐述地质山水景观的美学特征及其形成的内外机理的科学。一方面它以艺术的眼光去考察各种山水地质条件下所形成的山川形态的美学内容,另一方面又从地质学角度去考察各种景观艺术美应具备的地质条件。山水地质学是指导自然审美和山水画创作的理论基础,是地质学应用的一次突破。“山水地质学”诞生于南京大学,它将走出南大,进入美术院校,去帮助山水画家和山水艺术学习者,提高对大自然本质的理性认识和审美能力,为他们开辟一条通往大自然的捷径和坦途。帮助他们自觉地根据不同地质构造带,不同气候带的山水地质特征,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符合自然科学规律,因而是更气韵生动更美的山水作品来。出于这个美好的愿望,我希望能与南艺美术学院合作,为“山水地质学”走进南艺课堂,为开创中国画教学科研的新局面而携手奋斗。

 

本文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4):173-17.


©2002 - 2007 Super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