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首页 > 中文版首页 > 康育义主页中文版 > 康育义主页英文版

略论中国山水画与养生®

康育义
(南京大学)

 


【内容摘要】本文就中国山水艺术创作活动的若干环节,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阐述此类艺术活动与养生健身之关系。

【作者简介】康育义 字山岩 号戴云山人 。1937年生,福建永春人。南京大学地质学与美术学双学科教授,山水地质学与地质山水画学派创始人。著有《生命起源与进化》,《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贵州旅游资源考察风光绘画集》,《VCD-康育义地质山水艺术精萃集》等十部。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 山水艺术创作 养生健身

  中国绘画有七千年历史。史前绘画活动主要是彩陶、陶刻、岩画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产物。进入文明史以后,先秦时期的绘画主要遗留在各类青铜器上,谓之青铜艺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在战国时代,以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凤夔仕女图》为代表,是已知最早一幅典型意义上的中国画,它是用毛笔蘸墨画在帛上的意像绘画,属于宗教绘画。本文重点探讨的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时期,经隋唐兴起,至五代而上升为中国画的“十三科之首”。(五代荆浩《笔法记》)一千多年来,山水画作为中国画的代表长盛而不衰。
  笔者喜爱山水画,从1965年拜师学画开始,至今已历46个春秋。我不只是单纯的山水绘画活动,主要研究地质科学-自然山水-中国山水画三者的关系,研究地质科学美与自然山水美、山水艺术美之关系。1985年开始,我把主要精力投入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旅游业建设,在旅游资源考察研究工作中,把地质科学、自然山水与山水艺术紧密结合起来,开创旅游风光绘画,亦即地质山水画新方向,开辟山水画直接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道路,举办旅游风光绘画展,宣传所在地区的旅游资源,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我把野外累积的经验和山水创作上升为理论,创立“山水地质学”。1997年“山水地质学”在南京大学开课,2003年撰写出《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大学讲义,2005年《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一书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标志一门文理交叉的新学科《山水地质学》(Artgeology)在中华大地诞生。
  笔者眷恋山水艺术,契阔千山万水,不知老之将至。深知山水画是一项高雅怡情的艺术活动,是仁智者之乐的艺术创造,是一项大有裨益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活动。下面想从古至今,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山水画与养生健身问题。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自然养生之本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来的,作为中国山水画创作道路和创作方法的最高指导原则。意思是说,山水画家必须首先到野外,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山水之形貌,以大自然(造化)为师,然后把心中感悟最深刻最美好的东西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凝聚于笔端创作出山水画,这便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完整意思。历代,凡是有创新成就的山水画家无不实践这条创作道路而得的。五代的伟大画家荆浩,为了能求得真山真水的灵感,干脆搬到太行山洪谷住下来,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亲密接触,甚至把自己的名字改叫做“洪谷子”,他由此提出“搜妙创真”的创作方法,就是说把你从大自然看到的最为美妙的风景创造出来。无疑,“搜妙创真”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另一种说法。明代昆山医生王履,千里迢迢跑到华山采风,创作出著名的《华山图册》而彪炳画史。他画的华山图册共有40幅,每页大小为34.5x50.5cm,几乎描写了华山的每个角落,笔法清新,笔力遒劲,自成一体。他总结自己创作经验时说道:“手思目,目思心,心思华山”。元代黄公望说得更通俗“皮袋内置描笔在内,或于好学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生发之意。”清代龚贤指出“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取证于晋唐宋人,则得之矣”。清初的石涛和尚,则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名言名画传世。这些大家不仅有众多原创性作品留下来作为国之瑰宝,而且都是健康长寿者。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故好山水者,仁智之乐也。山水画家走“外师造化”之创作道路,一方面借自然山水之灵光,得自然山水之滋养,强身益智,腿脚、五脏六腑皆从自然山水中获益。另一方面,由自然山水“中得心源”创造出艺术,是一项高级的脑力活动过程,多练之常练之,则达到思维敏捷精神浩瀚的养生效果,因此,山水画家多健康而长寿。
  笔者作为地质学家,每年都有1-2个月时间带学生到野外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我的前期绘画活动都是野外地质教学科研工作的副产品,可谓挤时间争分夺秒得来的“业余绘画”。1985年我把主要精力投入旅游资源考察研究以后,绘画被列入研究工作项目,这时的山水艺术创作不再是“副产品”,而是与山水地质研究并行进展的两根支柱,形成了我的研究特色。前者是科学理论,后者是艺术实践。近年,我上天山,登大别,看雁荡,访嵩山,去泰宁,都是专程的世界地质公园的山水艺术采风活动,既爬山涉水,又审美静观,既外师造化,又中得心源,既追求山水作品的科学内蕴,又展现山水画的意境、气韵与神采,既登山体力劳动,又绘画脑力劳动。……总之,我这一辈子所从事的科学-艺术工作,就是野外调查研究-室内总结创作的一次又一次完整过程,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的创造进程。从自然养生学观点来看,其实质就是周而复始的去实现天人合一的过程,就是练就体力和气力的健身过程,既健体强生,又健脑益智,既创造了艺术,又愉悦精神。如今,我虽已年逾古稀,然思维活跃腿脚强健,体力充足,进入大山精神大振,仿佛成了年青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了自然养生之本。

二、“解衣般礴”、“虚壹静”是自然养生之道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提倡“解衣般礴”、“虚壹静”的艺术创作状态。“解衣般礴”是战国时代庄子提出来的,他谈到宋元君画画时“解衣般礴”(《庄子·田子方》),提出了绘画时必须具有不受世俗礼法拘束的一种精神状态。就是说在画画时要放松身体气定神闲不拘一格。“虚壹静”出自荀子,就是提倡虚静、养气,达到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物我两忘、物我同一。因此,“解衣般礴”、“虚壹静”都是审美静观的不同表述方式。在山水画创作之前,创作过程中,以及创作之后都存在诸多阶段的审美静观。比如,在创作之前我要静下心来,凝思构想作品的立意和布局,都是要求虚壹静的,而且往往都是站立端视面前素纸的。又如创作阶段,从创作开始到创作结束,都必须是“解衣般礴”“虚壹静”状态的。换言之,必须凝神静气,手思目,目思心,心思自然,一笔一划,一皴一点,一组一片去描绘完成。往往一站就是大半天,思想高度集中,处于从有我之境到无我之境,最后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同一。必须强调指出,当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时,一幅气韵生动,传神精妙的山水佳作就完成了。此时的画家会兴奋不已,甚至到达忘形之境。这是必然的,也是我创作生涯中实际体验到的境界。再如,当我完成一幅好的山水作品时,我会面对作品久久的不厌其烦的端详起来,既欣赏成功的美好的地方,也会看出不尽意之处,然后加以改进,这个过程既是庆祝胜利更是再接再励,都是站立不动的欣赏,处于虚壹静状态的。
  写到这里,我想“解衣般礴”、“虚壹静”的审美静观,同样适用养生健身的,应该是自然养生之道。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因为自然养生就是要求人体的多种状态训练,身体的放松与不拘一格,气定神闲,精神的专注,虚静养气,物我两忘,物我统一以及持久的站功等等是不可或缺的功能训练。

三、结论

  1、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代表。山水画提倡“外师造化”与自然养生提倡的“天人合一”相吻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是山水画家必由之路,也是自然养生之本。
  2、“解衣般礴”、“虚壹静”审美静观是山水创作必须达到的状态,也是自然养生所要追求的。持久站功,气定神闲,虚静、养气,放松不拘一格,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物我两忘、物我同一,在养生健身训练中具有同样价值,是不可或缺的自然养生之道。

 

  【参考文献】
   1、 康育义著: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 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篇汇编。文物出版社,北京。1982。
   3、 徐邦达编:中国绘画史图录。上下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2011-6-16完稿

    ®注:本文应南京自然医学会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马永华教授之约稿而写。


©2002 - 2011 SuperWo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