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首页 > 中文版首页 > 康育义主页中文版 > 康育义主页英文版

论吕凤子美育思想

康育义 陈晓东

 

【提要】本文从《凤先生说美育》入手,对吕凤子美育思想进行分析,指出吕凤子的“惟爱美育观”包涵了儒道释思想之本源。他以儒家思想“仁”规范美育,以道家“无为”思想指导美育,以佛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思想推进美育。最后指出吕凤子美育思想是对立统一辩证的。

【关键词】惟爱 仁 无为 慈悲 辩证

引言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画坛主将之一吕凤子(1886-1959),以他的办学传道、独特的画作、独特的书法和精湛的画论而称雄于画坛。我们好奇地审视他的一生轨迹,从他现存的绘画作品及理论著作、论文与韵语诸方面,学习、领悟、分析,从中深感无论他的师道,他的人格,他的学识和才情,以及诗书画印艺术,还是他那深厚的国学根底,都不在同时代的一些大家之下。然而,他却默默无闻,“几乎到了不食人间烟火境地”(刘海粟语),以至于业外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近年来,吕凤子学术研究会做了大量工作,发掘整理出版了《吕凤子画鉴》、《吕凤子专辑》,《吕凤子画册》 (大型画册),《吕凤子韵语》以及多期《吕凤子研究文集》等,让我们有条件全方位多角度审视吕凤子这位前辈。有关吕凤子的办学事迹,他的风范,他的绘画作品分析诸方面,前人已有较多的研究。我们仅就吕凤子的论文《凤先生说美育》进行粗浅的分析,着重在他的哲学思想。以此来在纪念凤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并以此来就教于各位方家。才疏学浅,不当之处望予指正。

《凤先生说美育》哲学思想浅析

吕凤子的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凤先生说美育》一文中。他提出“惟爱”的美育观,指出“我们是永在的创造文化的力量”,“爱一切己”,“要从爱,完成每个自己”,“要从争,表暴爱的力量”,“要从鉴赏一切,认识一切”,“要在美的境界中,发现道德境界”。从哲学角度看,他的美学思想包涵了儒、道、释思想之本源。

首先,他以儒家思想“仁”规范美育,以仁爱之心对待美的培育。“仁”是孔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孔子仁的出发点是“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认为,爱人要从大处、高处着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孔子把己和人联系起来,处处想到别人,始终把人放在突出地位,并要爱人以德。吕凤子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是教美术的,是美的制造工厂,在他看来“我们不能离开一切己而鉴赏自己。不能离开一切己而制作自己。”并且强调说 “离开一切己就无异无爱”, “惟生无尽兮爱无涯”。说得很明白,爱是美的核心和灵魂,美是自己鉴赏自己,是自己创造自己,而美是不能脱离一切己(全体)而存在的,离开一切己的创造美,就谈不上美谈不上爱了。由此可见,凤先生的惟爱美育观,是以“爱一切己”为前提的,是一种大爱的表现。而大爱是无穷尽的,大爱无疆,与孔子的行仁于天下思想是一致的,直接切入孔子思想核心“仁”的本源。

其次,他以道家“无为”思想指导美育。他说“美育,始于无为,终于无为也。”并强调说“为无为,善之至也。”无为而为,顺合天地人。“以天合天”“无为而为”,“行于自然”、“返于自然”,日积月累,终成大美,完全是一种脱离功利主义的清净无为思想在指导美育的。凤先生的美育毫无做作,毫无为美育而美育的痕迹,因而完全符合老聃思想与行为准则的。

第三,他以佛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思想推进美育。佛教是中国传统宗教,“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是佛的核心思想和行为规范。自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便迅速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融合,演化出中国化的佛家文化。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撰联于福建泉州开元寺,联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把佛教与儒教对人的教化功能有机的统一了起来。吕凤子早年信佛,佛心对他的影响深刻而深远。因此,我们在这里又要强调说,凤先生的美育思想又是佛的,是用佛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思想推进美育的。细读《凤先生说美育》,让我们深感他处处以慈悲之心去观照美,培育美,制作美,推进美。他本人就是佛的化身。他的美育思想又可简括为“观生以爱”,此中“生”、“爱”、“观”三要素与佛理戚戚相关。凤先生认为一切现象是生力的表现,所谓“动变无极,斯曰生。生万斯殊,斯相待而异其动,姿其变”[1],佛说生变无穷是由阿赖耶识与前七识辗转相推动,互相为生起之因,佛经云“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以此而致“动变无极”,“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2]。佛不但描述了万法所生的现象,而且指出了万法之根本,即阿赖耶识(“藏识海常住”)。

佛家以大慈悲心普及于一切有情、无情,以慈悲及智慧贯穿于修行之始终,佛经云“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2]。地藏菩萨的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求苦”,可说是佛家慈悲精神的典型代表。凤先生则谓“鉴惟爱,斯行乎爱而无悖义”[1],即以爱而成就美;若无爱,则亦无美可言。故“我们要在美的境界中,发现道德境界。”[1]凤先生收纳抗战流浪青年入私立正则艺专免费学习,就是佛心的鉴证。

凤先生谓“集中注意力于任何事物,静观久之,纷含既戢,己便会暂时脱离欲的羁勒,恢复原来地位……”[1]此则为佛家止观之一法,然为禅观之初阶,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净天无云”,由是可渐入于如来不思议地。“观”在佛法修证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华严经》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明确指示了这一过程。“法界”即指宇宙万有,亦是美学中“观”的对象。区别在于佛法中要以“般若”(即甚深智慧意)观照,而美学中则以“爱”。“爱可鉴,己可观也,斯曰美”[1],此定义甚精当,概美之理穷于是。在佛家则判为心住于法,所谓“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3],尚待“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3]。

凤先生不称“他”而称“一切己”,概为深受佛家众生平等思想之影响,暗与般若相通。《金刚经》云“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在般若观中,己与他、我与物是没有界线的,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在佛家这是慈悲的依据,在凤先生则是爱的依据。

凤先生相信“因果报应”的佛说。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他除了画一些抗战作品,如,《逃难图》、《流亡图》、《敌机又来了》等,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对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特别是1942-1943年日本飞机狂轰滥炸重庆造成平民百姓大量伤亡时刻,他还在佛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创作出《四阿罗汉》、《十六罗汉》等不朽的罗汉作品,寓意深远而深刻。一方面,他把罗汉作为金刚正义的化身,鞭挞重庆(国民政府),寄望鸡足山(延安宝塔山)。同时,通过金刚罗汉表达对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抢掠罪行的声讨与审判,指出因果报应,断言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嗔、杀生恶行必遭报应。这伙抢劫杀人强盗必将不得好死,终有一天要下地狱接受严厉惩罚的。正是,恶有恶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第四,凤先生的美育思想又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的。《凤先生说美育》不论在立论思想上, 还是文字表述上,都充满对立统一和辩证的。比如,己和一切己、己与欲、情与想、想与行、自性与环境、美的境界与道德境界等等,都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我们不知道凤先生(1942年)当时是否读过辩证法,但他通篇却充满辩证法,展现他的思维方法是很先进的。这点也是必须特别强调的。

总而言之,《凤先生说美育》是吕凤子先生关于美育思想的纲领性著述,他正是用自己的惟爱美育思想创办美术教育,身体力行推介美,展现美,风范美。他言行一致,为人师表,令人敬佩。

参考文献

[1]《凤先生说美育》(吕凤子)
[2]《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

 

【作者简介】

康育义 南京大学地质学与美术学教授。

陈晓东 中医学硕士、执业中医师、居士。


©2002 - 2009 SuperWork.com